
本文图片除标注声明外,均来自百度|
重阳节,又称为双九节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日期在农历九月初九。
自古以来,这个节日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,被无数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的形式咏叹。
在这些诗词中,有六首尤为经典,它们以各自的独特魅力,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,表达了诗人们对人生的深刻感悟。
今天,让我们一同走进这六首重阳古诗词,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。
一、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
——王维
原文:
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
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
赏析:
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,以其深情而真挚的思乡之情,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。王维年少时离开家乡,前往长安谋求功名,而这首诗正是他在重阳节时,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作。
“独在异乡为异客”,开篇便点明了诗人的孤独与漂泊。身处异乡,远离亲人,这种孤独感在佳节时尤为强烈。重阳佳节,本应是家人团聚的时刻,而诗人却只能独自一人在异乡度过,这种心情可想而知。
“每逢佳节倍思亲”,这句诗更是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。佳节时,人们往往会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,那种思念之情,如同潮水般汹涌而来,让人无法抗拒。
“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这两句诗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。诗人遥想家乡,兄弟们在这一天一定登上了高山,插上了茱萸,而唯独缺少了自己。这种遗憾与思念,如同刀割般刺痛着诗人的心。
这首诗以朴素自然的语言,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。它不仅仅是王维个人的情感写照,更是无数游子的共同心声。每当重阳节来临,这首诗都会勾起人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。
二、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——张祜
原文:
江涵秋影雁初飞,与客携壶上翠微。
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
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
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
背景信息:
唐会昌五年(845年),张祜来到池州拜访好友杜牧。两人都因怀才不遇而心情抑郁,同命相怜。
在重阳节这一天,他们一同登上齐山,感慨万千,张祜遂作此诗。
赏析:
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,描绘了诗人与好友在秋日的江畔,携手登上翠微山的情景。诗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。
“江涵秋影雁初飞”,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秋日江畔的美丽画卷。江水清澈,倒映着秋天的影子,大雁在天空中飞翔,构成了一幅和谐而宁静的画面。
“与客携壶上翠微”,这句诗则点明了诗人与好友一同登山的情景。他们携带着酒壶,登上翠微山,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和友情的温暖。
“尘世难逢开口笑,菊花须插满头归。”这两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。尘世中难得有欢笑的时刻,而重阳节正是插菊赏花的时节,因此诗人决定插满头菊花,尽情享受这个佳节。
“但将酩酊酬佳节,不用登临恨落晖。”诗人表示,他们只愿在重阳节这一天尽情畅饮,享受欢乐,不必因为夕阳西下而心生怨恨。
“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”最后两句则是对人生的豁达态度。诗人认为,古往今来的人生都是如此,何必为了短暂的不如意而悲伤呢?因此,他劝慰自己不要像古人那样因为登上牛山而流泪。
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,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慨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生的豁达态度。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,更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人生智慧的作品。
三、《蜀中九日》
——王勃
原文:
九月九日望乡台,
他席他乡送客杯。
人情已厌南中苦,
鸿雁那从北地来。
背景信息:
咸亨元年(670年)重阳节,王勃客居西蜀,与友人一起登上玄武山遥望故乡。时逢重阳佳节,又是客中送客,勾起了诗人浓郁的乡愁,于是作了这首诗。
赏析:
这首诗以重阳佳节为背景,描绘了诗人在异乡送客时的思乡之情。诗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慨。
“九月九日望乡台”,开篇便点明了时间和地点。九月九日,是重阳节,也是诗人登上望乡台,遥望故乡的时刻。
“他席他乡送客杯”,这句诗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异乡送客的情景。身处他乡,面对送别的酒杯,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思乡之情。
“人情已厌南中苦”,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南中生活的厌倦。南中的生活艰苦,人情冷漠,让诗人感到无比疲惫和无奈。
“鸿雁那从北地来”,最后这句诗则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。鸿雁从北地飞来,勾起了诗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和思念。他多么希望这些鸿雁能够带给他家乡的消息,让他能够知道家乡的亲人和朋友们是否安好。
这首诗以重阳佳节为背景,通过对异乡送客情景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。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诗,更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作品。
四、《醉花阴·薄雾浓云愁永昼》
——李清照
原文:
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
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
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
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
背景信息:
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,创作于她婚后时期。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,但时常因离别而思念。在重阳节这一天,她独自把酒赏菊,心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思念之情,于是创作了这首词。
赏析:
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,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孤独寂寞的心情。
“薄雾浓云愁永昼,瑞脑销金兽。”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秋日午后的阴沉画面。薄雾浓云笼罩天空,使得白昼变得漫长而愁闷。瑞脑(一种香料)在金兽炉中燃烧,散发出淡淡的香气,却无法驱散词人心中的愁绪。
“佳节又重阳,玉枕纱厨,半夜凉初透。”这三句则进一步描绘了重阳佳节的凄凉景象。词人独自躺在玉枕纱厨之中,感受到半夜的凉意透入心脾。佳节本应是团圆欢乐的时刻,而词人却只能独自度过,这种孤独与凄凉可想而知。
“东篱把酒黄昏后,有暗香盈袖。”这两句则描写了词人在黄昏后把酒赏菊的情景。东篱是赏菊的胜地,词人在此把酒赏菊,感受到菊花散发出的淡淡香气盈满衣袖。然而,这种美景却无法掩盖词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。
“莫道不销魂,帘卷西风,人比黄花瘦。”最后三句则是词人对自身情感的抒发。她表示,不要说自己不伤心不销魂,当帘子被西风吹起时,人比那黄花还要憔悴消瘦。这种以花喻人的手法,既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的憔悴形象,又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之情。
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人物内心情感的抒发,表达了词人对丈夫的深深思念和孤独寂寞的心情。它不仅仅是一首描写重阳节的词,更是一首充满深情和哲理的作品。
五、《谢新恩·冉冉秋光留不住》
——李煜
原文:
冉冉秋光留不住,满阶红叶暮。
又是过重阳,台榭登临处,香坠。
紫菊气,飘庭户,晚烟笼细雨。
雝雝新雁咽寒声,愁恨年年长相似。
背景信息:
这首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作品,创作于他沦为北宋阶下囚之后。李煜原本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君主,但南唐灭亡后,他被俘至汴京(今河南开封),过着囚徒般的生活。在重阳节这一天,他登上高台,感慨万分,于是创作了这首词。
赏析:
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,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。
“冉冉秋光留不住,满阶红叶暮。”开篇便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美丽而凄凉的画面。秋光渐渐消逝,满阶的红叶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凄美。这两句诗既写出了秋日的美丽景色,又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。
“又是过重阳,台榭登临处,香坠。”词人继续写道,自己又一次登上了重阳的高台,这里是曾经欢聚、赏菊的地方,但如今却只剩下孤寂与凄凉。那曾经弥漫的香气,如今也已消散无踪,只留下一片空旷与寂寞。
接着,词人描绘了庭院中的紫菊。紫菊的香气在庭院中飘荡,与晚烟和细雨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朦胧而凄美的画面。然而,这紫菊的香气和美景,却难以掩盖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。
最后,词人听到了新雁的哀鸣声。这些新雁在寒冷的天空中飞翔,发出凄厉的叫声,仿佛在诉说着自己的不幸与无奈。词人感叹,自己的愁恨与这些新雁的哀鸣何其相似,年年岁岁,都是如此。
这首词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自身命运的感慨,表达了词人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。词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,既有秋日的美丽景色,又有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奈。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一幅凄美而动人的画面,让人不禁为词人的命运而感慨万分。
六、《九日龙山饮》
——李白
原文:
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。
醉看风落帽,舞爱月留人。
背景信息:
这首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。
据《晋书·孟嘉传》记载,东晋时,征西大将军桓温于重阳节集部将于龙山,并设宴赏菊。风吹落了参军孟嘉的帽子,但他却从容不迫,依然风度翩翩。后人便以“落帽”作为重阳节的典故之一。
李白在重阳节这一天,也登上了龙山,并想起了这个典故,于是创作了这首诗。
赏析:
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对龙山赏菊、饮酒、落帽等情景的描绘,表达了诗人对自由、洒脱人生的向往和追求。
“九日龙山饮,黄花笑逐臣。”开篇便点明了时间和地点,以及诗人的心情。九日,即重阳节;龙山,是赏菊的胜地。诗人在此饮酒赏菊,心情愉悦。而“黄花笑逐臣”一句,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,将黄花赋予了人的情感,仿佛它们也在为诗人的到来而欢笑。
“醉看风落帽,舞爱月留人。”这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在龙山饮酒赏菊的情景。诗人醉眼朦胧地看着风吹落了帽子,却毫不在意,依然风度翩翩。而月亮则仿佛也被诗人的舞姿所吸引,久久不愿离去。这两句诗既写出了诗人的洒脱与不羁,又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。
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,通过对龙山赏菊、饮酒、落帽等情景的描绘,展现了诗人李白自由、洒脱、不羁的性格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。诗中的意象生动而富有情趣,既让人感受到了重阳节的欢乐气氛,又让人领略到了诗人李白的独特魅力。